服务热线:加盟热线18905606367(24小时)
殷勤.热恋Ta
登录 注册
手机版
首页 / 文章 / 【殷勤.热恋~25年老品牌】“我都行、都可以、随便......”

【殷勤.热恋~25年老品牌】“我都行、都可以、随便......”

发布时间: 2025/06/29   阅读次数: 11    来源: 殷勤婚恋小编    作者: 殷勤婚恋小编
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:朋友问你想吃什么,你说“都可以”,结果选到不爱吃的菜,还不好说出口。上司问你方案行不行,你说“也行&rd
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:朋友问你想吃什么,你说“都可以”,结果选到不爱吃的菜,还不好说出口。上司问你方案行不行,你说“也行”,结果被推去做你不认同的方向,还要负责收拾烂摊子。
这些“模糊不清”,是一种习惯性的含糊表达、自我压抑或模棱两可的关系姿态。
根据我在咨询中的观察,它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:
情绪模糊:压抑情绪,不表达、不自知;
边界模糊:委屈自己成全他人,不敢拒绝;
注意力模糊:做事瞻前顾后,难以专注于眼前的事;
很多来访者都认为,模糊是一种中庸之道。为人处世,模糊是更保险的做法。但真相却是:每一次模糊的表达,都是在放弃一次被真正理解的机会。
模糊,是你从小就学会的“求生策略”

 

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了为人处世都“模糊不清”?因为在很多家庭里,表达真实感受是危险的,一句“我不喜欢”“我不要”,可能立刻换来——
“你怎么这么难带!”
“我说了不行就不行!”
“你不要给我惹麻烦!”
于是你学会了试探父母的脸色和语气,在心里快速评估:“把我的想法说出口,会不会惹他们不高兴?”
你把话说得模棱两可,是在给自己留一条退路。既能试探他们的意图,又不至于触怒他们。
来访者小F分享过一件事。她小时候真的很喜欢画画,央求了妈妈很久,终于被允许报了个暑假美术班。妈妈也一开始挺支持的,甚至给她报了个比赛,说:“认真画画,画得好就给你奖励。”
但比赛那次,她没得奖。回来之后妈妈冷着脸说:“就画成这样?早知道是这种水平,当初花那些钱干嘛?学习都耽误了!”小F一下子觉得特别丢脸,也特别委屈。
她原本以为喜欢一件事,是一件很纯粹的事,可她发现——喜不喜欢不重要,有没有成绩才重要。从那以后,她开始把所有“我想做”都说成:“随便啦”、“也不是非做不可”。因为她太害怕:一旦表达得太清楚,就要承担后果。
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,“模糊”是一种聪明的策略:
对父母,含糊一点可以避免被否定、减少冲突;
对自己,不做选择,就不用承担选错的后果;
但长大以后,这种“模糊”变成了一种代价高昂的自我保护。
你的人际关系会很混乱:分不清什么事该让别人自己面对,什么是自己该负责的。
另一位来访者小J,是个30岁刚出头的女生。她目前的收入还不错,但对职业发展一直很迷茫。她好像做什么都可以——想转岗做内容,也想试试入行咨询师,有时又幻想开一家咖啡店。
但又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:“我也不知道我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,还是只是累了,想换个环境。我怕我换了之后会后悔,结果永远都卡着,不能像别人一样说干就干。”
你有没有发现,那些习惯性模糊的人,往往也容易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感到迷茫和焦虑。因为你总在回避一个问题: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?
当你长期不表达、不确认、不面对,就会逐渐失去感知真实感受的能力。
“模糊不清”,是一种情绪陷阱
来访者小Y,曾经是一个在很多事情上都很“模糊”的人。明明不想答应朋友的邀约,她却会说:“我到时看情况。”领导布置她加班,她想拒绝,却挂着笑容说:“我试试看能不能搞定。”
可是边界模糊的人,往往活得累、关系乱、情绪崩,也很难看清自己到底在干嘛、想什么、要什么。
就像小Y,她的生活看起来没有明显的问题,但却总在反复踩雷、反复后悔。
有一次她临时失约,遭到了朋友劈头盖脸的指责:“你不想来就早说啊,还耽误我安排行程!”
她在工作中也总是背锅。因为别人默认了,她既然没说不行,就等于愿意加班。事情没做好,自然就成了她的责任。
反复被朋友、同事指责,让她陷入了长期的内耗和焦虑。
每次跟别人有交流,她都会自我怀疑:我会不会又说错了什么?
结果,小Y开始对人际关系越来越厌倦,却又很困扰:
为什么她总是不被理解和尊重?
难道与人相处,非得把话说死不可吗?
当然,关系中不是非要把所有的话都摆在明面上。“模糊”也是一种常见的关系姿态,但它也会变成一种陷阱。
你以为自己是在留余地,但实际上,习惯性的模糊,可能会让你失去被理解的机会,被尊重的界限,还有被自己信任的底气。
3个心理练习,帮你重拾“清晰”的勇气
当然,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坚定果断、边界分明。但你可以从今天起,开始练习听见自己的声音。
我为你准备了3个特别实用的心理练习——打开备忘录就可以开始,温柔地带自己从模糊走向清晰。
练习一:每天清晰记录一个“我真实的想法”
比如,你可以写下:“今天其实不想出门,但又觉得不答应不礼貌。”“听到那句话时我有点不舒服,但我只能打哈哈假装没事。 
认清自己,并不等于立刻行动,而是学会不再忽视内心的声音。写下来的那一刻,你已经比原本更清晰、坚定了一些。
练习二:每天允许自己“不被喜欢”
一次也许在重大的决定上,你已经习惯了去迎合大流,不惹麻烦。但你可以每天挑一件“不被喜欢也可以”的小事,练习表达真实的想法。
比如,你可以说:
“我不太喜欢这家餐厅,可以换一家吗?”
“我也想参加聚会,但我也很想享受一个独处的周末。”
这些小小的体验积累起来,你会慢慢发现:你有权利表达不喜欢,世界不会因为一句“拒绝”就塌下来。
练习三:问自己——“我是在表达自己,还是在避免冲突?”
在你每次说出模糊的表达时,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:我说这句话,是出于真心,还是出于恐惧?如果我完全不担心别人不高兴,我会怎么说?
很多“我无所谓”,背后藏着的都是“我不敢说”。即使你意识到“我不敢把话说清楚,怕会被针对/讨厌”也没关系。仅仅是这样的觉察本身,就是走向清晰的巨大改变。
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曾提出,“一致性”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——当一个人能真实感受、如实表达,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,他才能活得自由。
如果你看到这里,仍觉得很难改变,我想对你说:清晰不是一种性格,而是一种选择。也许“模糊”曾经保护过你,但真正的安全感,来自你了解自己之后,依然愿意站在自己这边。
所以,试着做一个更清晰的人吧。不是为了变得“更厉害”,而是因为你值得过上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看见的生活。
 
网站客服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扫码添加微信客服
客服热线
18905606367
展开客服